学生要上学了,免不了要写作文,最近,湖北武汉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作文,可是老师看后却是一头雾水。
周末,读大学的GG(哥哥)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东(东西),都系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那酱紫(这样子),偶(我)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肯德基、皮萨饼、麦当劳)……
如果我们不是在括号里注明,相信很多人看了这段文字都会不知所云,但这却是某个中学生作文里的一段文字。里面使用了大量的网络语言。这些被很多人看做是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在一些网友看来,却能使虚拟生活的交流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中学生:因为它比较简便。
但是,这种网络语言虽然提高了一些网友的交流效果,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汉语的基本规律。一些老师和家长表示,如果孩子说话写作时也滥用网络语言,就会养成不良的语言习惯。
家长:很大众化的我们可以接受,很另类的就不能接受。我觉得写作的时候要使用一些比较正规的语言,要规范一些。
国家网络媒体语言监测中心前不久通过监测分析发现,在网络聊天中,非汉字符号的使用频率首次超过了汉字符号。专家指出,网络语言作为年轻人一种创新思维、张扬个性的方法,没有必要完全禁止,现在要做的是要加以区分,引导学生分清场合使用。为此,今年年初上海市就在全国率先作出规定:禁止中小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主任吴振国:网络语言作为一个新鲜事物,确实是良莠不齐,有好的也有垃圾。而中学生目前来说还没有这样一个鉴别的能力,所以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要谨慎。
与此同时,语言学者认为:汉语等世界主要语种自身具有清洁功能,对外来词汇不必过于担心。一方面,每年《汉语大词典》都会接纳新的名词,另一方面,也会有很多曾经的流行语被淘汰。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主任吴振国:由于语言有这样一种抵抗的能力,自我清洁的功能,因此网络语言不可能对汉语有什么大的冲击或者影响。通过一定的时间以后,好的,它会吸收一部分,大量的没有积极作用的东西,它就会被时间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