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是新义务教育法实施的第一天。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更注重平衡教育资源的配置、明确政府对实施义务教育担负首要责任……新的义务教育法,给亿万家庭和个人带来了新的希望。记者在新学年开学第一天进行了采访,体验着与教育公平这一热点话题相关的喜与忧。
“重点校”、“重点班”“名亡实存”
董女士的孩子是天津市实施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就近入学”的受益者,因其户口所在地有“好学校”,入学省去了不少麻烦。一大早,她满意地带着孩子去报到。但有的家长却很不“领情”。在天津某机关工作的李女士说:“我家附近的那所学校招不到学生都快撤消了,现在却要求我们就近入学,上这样的学校,孩子怎么能受到好教育?”针对新义务教育法不得分“重点校”和“重点班”的规定,北京市教委不久前表示,将采取措施整顿,“今后中小学不得再有重点校和非重点校、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之分”。但记者发现,北京市的某些著名中学,仍保留了以往按照成绩对新入学的初中生进行分班的惯例,实际上还存在着“实验班”、“重点班”。山东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王忠民表示,重点学校的优势地位已形成,教育差距客观存在,要想取消重点与非重点的差别并非一日之功。
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喜中有忧”
9月1日,记者在杭州、沈阳、郑州等地采访时了解到,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问题,得到了当地政府不同程度的重视,这一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河南小姑娘张妮说,在北京打工的父亲听说海淀区的打工子弟都可以到公立学校上学,所以把她从河南转学过来。北京市教委表示,北京市财政今年计划拿出8000万元来解决这个问题,主管部门正想办法引导被取缔民办学校的孩子到公办学校或获得办学资格的民办学校就读。但对于用这种方式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线联平不无担忧。他说,由于外来人口的流动性难以掌握,“一味开放公办学校的办学资源,没有相应限制,可能会对城市的接纳能力、生存环境造成影响”。
聚焦新义务教育法实施第一天重点校、重点班“名亡实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