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的性别“壁垒”仍存,须有工作经验等就业“门槛”还在。记者11月26日在2007年安徽省规模最大的高校毕业生综合类就业市场上采访发现,一边是“就业难”,一边是“招聘荒”的现象并存在招聘市场上。
“男性优先”制造就业歧视
“要是男生就好了”。昨天某高校正在招聘教师,负责招聘的人员对递材料的女学生说出了这样的话。记者在采访时发现,部分用人单位直言不讳希望招聘男性。
这些用人单位提出的“性别壁垒”主要原因包括,女性职工由于生孩子等原因可能会影响工作;工作后由于家庭等原因难以“以事业为重”等。有关专家则表示,女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绝大多数用人单位第一选择因素仍是自身素质而非性别差异,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是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之一。
到处递材料显就业规划缺失
就在上个月举行首届中国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上,我省5名大学生获奖。然而令人遗憾的是,11月27日现场招聘会上,就有用人单位提出质疑:到处递材料,是否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任何规划。
来自安徽省高校的一名大学生在现场递出去18份求职材料,而让记者感到诧异的是,不少用人单位对此提出疑问,大学生找工作是可以多处撒网,但明显看出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缺少规划。
有关专家表示,职业规划可以看作是未来发展的总蓝图,一般有确定志向、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规划等多个步骤。毕业生应该对自己进行“规划”,这样在寻找工作中才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命中率,用人单位也更看中这样的毕业生,也可以使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就业难”与“招聘荒”
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导致“就业难”,而对职业设定的限制也导致部分用人单位出现“招聘荒”。有关专家表示,这体现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鼓励引导毕业生去基层就业是毕业生就业的重头工作之一,但仍有不少毕业生顾虑重重。其实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应该理性务实的就业,降低地域因素、工资因素等期望值,避免出现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