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岁月更替,寒暑易节。数年寒窗的大学毕业生就要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就业、待业、创业、支教、支援西部、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和出国留学,面对诸多选择,他们将去向何方?赣南日报专刊编辑中心策划约请记者、特约记者深入我市三所高校、社区、县市采访,撰成校园篇、社会篇、创业篇等三稿,以飨读者。
大学毕业,你将去向何方?——校园篇
眼下大学毕业生开始陆续离校,据记者了解,各高校毕业生大部分已有了工作去向,正怀着对人生的憧憬,迎接从求学向求职角色的转变,有的却还在选择或等待被选择。我们走近他们,看看他们毕业后将去何方?
从零开始,享受创业的每一步
谭双,23岁,今年从赣南师范学院数计学院毕业,现在已就任赣州浩网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自己开公司是我一直以来就有的想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经营属于自己的公司,这本身就是一件充满挑战也很有意思的事情。”他告诉记者,“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没资金、二没经验。一切都刚起步,技术、管理一手抓。累,肯定是免不了的了,但只要想到以后,我就充满信心。”
像谭双一样一毕业就自己创业的同学不在少数。刚毕业的大学生要面临的困难很多,比如首期资金怎么解决,前期怎么运作等。有经验的同学建议,资金问题可以利用大学节假日期间兼职获得积蓄,不够的再请家里的资助一部分;至于刚开始的经营运作问题,作为一名经理人,首先要进行周密的市场调查和合理的公司定位。年轻人创业,缺的是经验,有的是干劲。
去沿海、去西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背着简单的行囊只身前往外地打拼,黄运生就是其中的一员。记者在赣南医学院见到他时,他刚从广东签约回来,北方人的豪爽,从他说话中就能感受出来。“好男儿志在四方,跟我一样去外省打工的同学还有很多。我现在找了个公司做营销,努力干几年积累点经验和资本再考虑自己创业,我们几个哥们都在不同的地方落了脚准备大干一场。”当被问到怕不怕辛苦的时候,他满不在乎地说:“男人嘛,怕苦怎么行?再说了,现在趁年轻不拼一下等什么时候啊?”
相较于东部地区,西部自然就显得更为边远和艰苦一些,然而这并没有阻碍志愿者前进的步伐。今年我市三所高校共有35名学子将赴西部开展志愿服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赣南师范学院曾章生下个月就要去广西龙州县团委报到了,对于随后的一年,他也有很多的构想和打算。“其实在报名前,我就知道龙州和赣州一样,是革命老区。这让我有种亲切感。我还在网上看过了前几批志愿者写的日记,那种在忙碌中实现自我价值的生活,让我感觉热血沸腾,我希望能早点过去,认认真真地为西部人民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人才“挤挤”的考试一族
近年来,在高校毕业生中兴起了“两热”:一是考研热、二是考公务员热。许多考生把大量时间用于备考、参加培训班,一年不成再考一年。学校每年毕业后都会产生一小批“校漂族”,他们暂时不去找工作岗位,而是集中精神,备战研究生或公务员考试。
对于这一现象,江西理工大学姚海飞表示理解:“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多一条路就等于多一个选择。”虽然已经通过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考试,但他对未来也同样感到担忧,“我学的是安全工程专业,毕业后就业形势会怎么样,又能找到一个什么样的工作现在还是未知数。”
同样是理工大学的学生,罗许志这次考取了赣州选拔生。回忆起那段和姚海飞在学校团委共事的日子,他觉得学到了很多东西。他告诉记者:“公务员考试选拔的是综合素质的人才,要挤进公务员队伍,做一名合格的公务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是非常重要的……”
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
尽管我市各大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为乐观,例如赣南师范学院03历史班的就业率已达100%,部分同学考取了公务员和研究生,其余大部分学生均已签约省重点中学任教。但仍存在部分学生有业不就的现象。对此,江西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伊文斌老师指出,当前部分大学毕业生有业不就的原因在于:就业观念没有转变,不能很好地把握自身的就业定位,一味地等待,错失了不少就业机会;个人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偏弱,用人单位不尽满意;部分学生已就业不签约,希望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有的甚至回生源地考研考公务员或等待二次分配。
“现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学生应该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念。”赣南师范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梁敏辉建议:个人择业要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联系起来;毕业生初次择业要与个人发展规划相结合。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塑造发展自己。(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