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眼里的乖孩子、班里的三好学生,却是一个人见人怕的问题少年,家长和学校是否真正关注过孩子的成长?制图郭倩
11月4日,本报A6版报道省城鸡山小学三名问题少年多次对同学施暴事件,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三名问题少年的家庭、学习环境如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小小年纪就沾染上种种不良习气?记者再次探访鸡山小学,并辗转来到其中一名问题少年家中,力求解开这一谜团。
墙上的七张奖状
“你们再晚来三分钟,我就不在家了。”11月4日中午,在鸡山小学附近一村庄内,记者辗转找到了其中一名问题少年强强(化名)的父亲王志刚(化名),此时的他正要外出打工。
客厅里,一台电视、一台冰箱是家里屈指可数的电器,家具半旧不新,墙上的时钟也定格在下午五六点,倒是冲着客厅大门的墙上,几张黄色的奖状甚为扎眼。
在一张满是油渍、散落着馒头屑的小桌旁,衣着朴素的王先生坐了下来。
记者看到,墙上的奖状一共有七张,有“三好学生”、“三好标兵”,甚至还有一张学校作文竞赛二等奖的奖状,落款均为鸡山小学。获奖日期最早的一次是2005年,最近的一次则是2008-2009学期。据王先生介绍,这都是强强从学校获得的。
“可这能证明啥?”言语虽如此,王先生的眼里还是露出了几分自豪。不过,很快他又神色黯然,叹了口气:“如果不是老师告诉我,我也不知道孩子会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