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化人 久久为功——为建校70周年而作
http://edu.dbw.cn/ 时间: 2016年07月12日 12:24:06
作者: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栾微
(宣传部 闫洪才/文)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力量本源和精神基础。中华文化有几千年的传承,孔子周游列国,讲学论道,句句是经典,字字皆圭臬,他创立的儒学思想支撑了一个泱泱古国的文化骨骼。没有人能够否认,古希腊神话点燃了欧洲文明之光,构建了西方的精神家园。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文化看似若隐若现、万千纷呈,貌似飘逸不定、可有可无,实则具有超物质的力量,文化若和风细雨,又似水滴石穿,坚持下来,聚集成“原子”般的能量,持续下去,她可以改变一切。
正是这文化的的力量,也恰是学院校园文化的不断升华,让我有了切身的感悟,也有了动笔的冲动。
1946年,学院在战火中诞生,从此扎根于祖国的北疆。这里地域偏远,这里经济文化滞后,但艰苦环境没有动摇一代代齐医人进取的决心,先辈们秉承军人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品质,筚路蓝缕,砥砺沧桑,矢志不渝,玉汝于成,让齐医学院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闪现出一个又一个辉煌。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当我第一次踏入齐医校园时,齐医还像一个在母亲腹中孕育的胎儿,没有发育完全。二十多年过去了,作为一名齐医人,我见证了学院的一步步发展,感受了学院的巨大变化,尤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我目睹了齐医学院的又一次新生。
学院历史虽然久远,但受地域、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学院前进的脚步并不迅疾。在并不遥远的22年前,学院还仅有一幢集教学、办公、图书馆于一身不足万平米的教学楼和一幢学生公寓,仅有的两个专业承载着学院所有的教育功能,而且主要侧重于技术传授,校园文化难得一见,“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遗憾让各项工作的开展显得捉襟见肘。
基于校园文化“凌寒难自开”的局面,学院在近10年里,在严于治学,勤于治业的基础上,致力于校园文化的构建及营造。10年里,既让我们看到了齐医的风物悠远,又让我们看到了学院的厚重人文。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校园风气的集中体现,也是大学个性特征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创建大学的特色文化是高等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
无言之诗大医园,恢弘之歌大医魂。当你来到校门前,一定会被依门而立的“七神柱”所吸引,那七根意蕴丰富的神柱分别镌刻着蛇缠手杖、爱的结晶、从师学艺、遍尝百草、擢升医神、顿悟灵蛇、子承父业,她们共同阐释了世界性医药标识——“蛇杖”的传说,刚步入齐医学院就让你领略了医学的仁爱与无私、崇高与神圣。你走近大医广场,看到主楼前熠熠生辉的“大医精诚”,就会让你想到了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历史上的旷世名医无不将“大医精诚”奉为圭臬。历史几经变迁,不朽的是医魂,“精诚”应该成为每位从医者恪守一生的誓言。再往前行,你定会长久驻足于 “学海”旁,你也许会设想自己泛舟“学海”,仰望“书山”,回味“大医文化时光隧道”里医学伟人的不朽人生,惊叹于他们的传世功绩,感染于他们的崇高情怀。倘若你是一名齐医学子,你也定会发愿立誓:“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 。
如果你想漫步于这座“龙江最美校园”,你在欣赏如诗如画的景致的同时,也会领会无处不在的“大医文化”,除了大医广场、 大医文化时光隧道外,还有大医桥、大医路、梅园、杏园和孔子、李时珍、希波克拉底雕像及20多个含义丰富的刻石,还有正在建设的文化广场、爱园和德园等等。处处散发着寓教、劝学和育人的气息校园建筑风格、景观设计充分体现了“大医文化”的特色和内涵。
笔者认为,更重要还是“大医文化”的内涵建设。近年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大学生艺术节、科技节,“至善讲坛”、志愿服务、健康鹤城行动等活动更具魅力特色、品位更加高雅,让每位齐医人体味了文化的温暖和力量。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去年成立的读书协会,更让校园书声朗朗、书香弥漫。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积财万千,无过读书。”尤其是在“象牙塔”内学习、工作的人们,更应该伏案苦读,勤于思辨。读书协会的成立正是“大医文化”浸润的结果,正是“大医文化”内涵建设的体现,如果我们天天沐浴书香,日日欣享书趣,那么我们的生活何其快乐,人生何其精彩。
我们知道,文化是一种情感、一种温暖、一种力量。历经70载风雨的齐医学院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屹立于嫩水之滨、劳动湖畔。也许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不仅可以怡然地漫步于风景绮丽的校园,而且能欣然地享受“大医文化”的温暖与深邃。近些年来,学院发生了“平地攸忽成山溪”的变化,学院摈浮弃躁,追求卓越,学生多次荣获国家、省级奖励,学院荣膺“全国文明单位”,处处洋溢着清新之风、文明之风的校园,宛若一幅景美、园美、人美的绚丽画卷。
“大医文化”已是我们心灵深处的一种自觉、一种情感、一种良知,“大医文化”让我们每个人如沐春风,我为自己工作在“大医文化”氛围浓郁的校园里而感到温暖、欣慰和幸福,因为“大医文化”有着水到渠成、久久为功的力量,因为“大医文化”不仅承传着学院的历史,更牵系着齐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