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前,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知名学者佩切利查教授到访哈尔滨,当时相约几位教育界朋友小聚。可能同为教育界人士的关系,大家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其间,俄罗斯学者对中国教育发展大加赞赏,特别是中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是让他赞不绝口。同时,他批判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教育更加倾向于西方化,向欧美靠拢,导致本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其实,中俄两国教育各有千秋。俄罗斯教育也有很多我们所不具备的优点,这也正是我们应该借鉴和学习之处。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更是值得我们深思。
在没有向“海洋”全俄儿童中心派出中国学生参加夏令营之前,很难想象两国青少年之间的差距。从中国学生第一天出发在飞机上的表现可见一斑,有的学生在仅有一小时行程的飞机上写作业,这让我们吃惊不小。可见,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还是挺重的。相比之下,俄罗斯中小学生比我们轻松很多。俄罗斯学生基本是半天课,其它时间用来培养兴趣,可以参加美术、音乐、舞蹈、体育等各种课外学习,而且绝大多数课外学校是国家的,免费的。难怪俄罗斯近现代史上出现了如此多蜚声世界的文学和艺术大家,是宽松的教育环境给了孩子培养和发挥文艺和体育特长的有利条件,这也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根本。中国学生在小学时还有些时间可以上兴趣课,但进入中学后,大家不约而同地放弃从前所学的特长,转而把注意力全部放到学习上。毕竟,在中国,学生升学面临竞争压力。中国也在倡导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效果不是很明显。究其原因,家长担心孩子学习被落下,又把孩子送进课后辅导班参加各种学习,这样孩子负担不但没减轻,反而压力更大。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我们强加到孩子身上的学习压力,终有一天会反作用到孩子身上。

在营地,俄方专门为我们配备了辅导员,每天陪伴孩子参加所有的活动。辅导员每天都要带孩子们参加一定的户外活动,给孩子们拍集体照。开始时,辅导员反映我们的孩子拍照时不会笑,辅导员一再示范,我们的孩子表情木讷,能感觉到长久以来心底的压抑,这与“海洋”热情洋溢的气氛很不协调,甚至有些格格不入。记得一个参加活动的孩子结束营地生活离开那一天,在送行的车里失声痛哭,他哭不是因为他不快乐,而是经过20天的生活他不舍这里,这里的老师和小伙伴,还有这里带给他发自内心的快乐。他告诉我:“老师,我不想离开。你知道我为什么选择来到这里吗?因为我不想补课。”记得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是什么淋湿了我的眼,是一种刺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深理解此刻孩子的心情。不舍快乐,又很无奈,又要回到原来的生活轨迹。孩子的天性本应是天马行空,自由自在,徜徉在他们这个年纪本该有的生活中。是什么压制了他们的个性,让他们感到苦恼。作为家长,我们是他们最亲近的人,要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这比任何成绩都更重要。

初到“海洋”营地时,我们孩子身上的问题层出不穷。先是在食堂打碎餐具,因为俄罗斯食堂吃完饭后都是学生自己端着托盘,将餐具送到指定地点。这个简单的动作对一部分孩子来说太难了,几乎每天都发生托盘掉到地上的情况。我们的带队老师不停地跟在俄方食堂管理员身后赔礼,食堂管理员认为这很正常,这是他们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但我们发现,和我们同期参加夏令营活动的不下10个国家,其它国家的孩子没有这种现象发生。这说明我们的孩子在家基本不参与任何家务,学习是他们唯一的任务。所以发生这种现象很正常,多数孩子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他们不会整理床铺,以至于俄方辅导员调侃中国孩子的寝室像“猪窝”。有些孩子从未洗过衣服,也不爱洗澡。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刁蛮。但是在“海洋”这个国际大家庭,他们要自己逐渐适应,锻炼自己,尽管做的还不够好,但毕竟开始做总比不做要好,把我们缺失的一课补回来。
营地的俄罗斯和其它国家孩子非常有礼貌,我们所到之处,都是爽朗的笑声和礼貌的问候,或是汉语的“你好”,或是俄语和英语的问候。这一点,我们的孩子显得有些教养不佳。我们也一再叮嘱,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孩子不懂基本礼貌用语的使用。我们经常听说,俄罗斯是个热情奔放的民族,中国是含蓄的民族,我认为这不是为自己开脱的理由。基本的礼貌与民族性格毫不相关。中华民族也是礼仪之邦,连基本的礼仪都做不到,让我们觉得汗颜。现在网络上非常流行一篇文章《遍地的奢华和奇缺的教养》,今天的我们看不到差距,明天的我们就可能落后。物质生活的极大富足弥补不了精神上的匮乏。人口素质的提高是构成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从青少年抓起是关键,家长、社会和学校都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软实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工程。只有软实力和硬实力都获得提高,中华民族才会真正的崛起,才会获得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钦佩,才会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还有一点,我们的孩子与别人不一样。初到营地,俄方发现中国孩子购买力极强,宿舍的自动售货机被洗劫一空。买买买似乎是中国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最喜欢做的一件事。记得第二天我去营地宿舍时,工作人员正在给售卖机补充货物,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是不太高兴的。并不是我们消费越多,他们越喜欢。我不知那一刻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但我却感到不自在。其实俄方每天给配备5餐,按理说孩子吃得很好。间餐和夜宵还给配备酸奶、点心、巧克力和水果,营地的配餐足够保证我们孩子的营养了,而购物只是一种习惯。我们没有发现营地其他国家孩子如此消费。中国人在国外似乎给人一种印象,很有钱,像暴发户。而实际情况我们自己清楚,我们还没有发达到那个程度,我们还奋斗在路上。此时的我们需要低调,而不是张扬。是务实,而不是浮夸。我们应该反思自己,从家长做起,言传身教,毕竟家长是孩子的影子,我们的行为时刻影响着他们,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中俄青少年对比,还有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中国孩子基本都戴眼镜,而俄罗斯孩子很少有戴的。表面看这是视力问题,实际却并不简单。中国孩子平时用眼不卫生,学习过度疲劳,电子产品不离手,这些都成为视力杀手。记得来营地前,不少家长担心孩子整天打游戏,要求我们每天把孩子手机收上来,和家长通话时再发给他们。我们也确实看到中国孩子埋头玩游戏的痴迷场景。并不是说俄罗斯孩子不玩游戏,但他们会把握一个度,知道什么时候玩,什么时候应该放弃。试想N年以后,我们的青少年都戴着近视镜,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戴眼镜妨碍他们参加体育运动,限制他们做很多事情。这次活动,“海洋”要求报体育比赛项目,我们孩子报的项目少得可怜,他们基本不喜爱体育运动,似乎游戏是他们唯一的嗜好。这让我们警醒,过度沉迷电子游戏和用眼过度直接导致青少年体质下降,这批参加活动的孩子三天两头生病就是个有力的例证。

此外,俄罗斯对青少年爱国和爱军队教育也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感受。9月份参加最后一期夏令营,俄方组织来自全俄30个联邦主体的青少年参加隆重的开营仪式,主题是“服役俄罗斯”。来自俄罗斯军队的领导、军人代表、卫国战争的功勋老兵参加了仪式。仪式热烈而庄重,主角是青少年,大约有2000名青少年参加了活动。空气中洋溢着浓重的爱国主义气氛,一部分青少年预备役身着军装在舞台表演擒拿格斗的技巧。我们和家长代表被现场爱国主义热情感染。其中一位来自北京的家长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这一代孩子还是和他们比不了。我也和俄方领导交流过这个问题,她认为,在中国服兵役是一种义务。在俄罗斯从青少年开始会让他们喜欢上当兵,认为当兵是很荣耀的事,可以为国家服务。我也问过中国的一些青少年,他们认为当兵将来可以获得很好的安置,这明显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给我的感触是,爱国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停留在口头,爱国要深入青少年内心,让他们有切身的感受。

10天、20天的生活很短暂,虽然我们发现很多问题,但我们也看到孩子的成长,这让我们感到欣慰,也感觉到组织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如果这短暂的生活能带给孩子由衷的快乐,带给家长和社会深刻的启迪,那么这段生活就显得弥足珍贵。本文虽然列举了中国青少年成长中的不足,但不代表他们没有优点。只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我认为有必要指出这些不足,不断完善我们自己,少年强,则中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