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在某种程度上是延续了就业压力,而非缓解。
201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820万人,创历史最高纪录,就业成为报考研究生的最主要动因。继2017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高涨之后,2018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继续高涨。考生中,往届生增幅超过应届生。(《中国青年报》12月25日)
在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屡创新高的同时,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不断增长,从2007年的36.1万,迅速增长至2016年的59万,增长比例达到63.6%。全国硕士研究生的报考竞争度、录取难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到2016年达到3∶1。
在中国教育在线联合微博教育发布的《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中,有关考研动机的调查显示,“改变学校背景出身,提高就业竞争力”是考研的主要动机,比例超过70%。而比较茫然、还没有作好就业准备以及为就业“备胎”,分别达到30%、21%。也就是说,大多数人考研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提高能力,而是为了贴上新的身份标签,在择业中增添筹码。那么,考研能否真正实现“提高就业竞争力”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再进一步提问,同样是选拔性考试,4年之前的高考是否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呢?如果提高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在4年之后选择走进新的考场?如果没有提高,那我们凭什么认为考研就可以呢?
我们知道,教育的主要功用至少有两个,一个是提高个人能力,另一个是改变社会地位,这是人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动因。反映到现实里,即学历与薪水成正比例关系。总体上,学历越高,收入越高。尤其是现代社会正在逐步从“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用人单位如何在茫茫人海中判定人才,学历就是最主要的凭借之一。
虽然学历具备判定和遴选人才的功能,但是,社会生活中充斥着博弈,随着高学历文凭的发放数量不断增加,学历膨胀以后,就业市场便被扭曲,能力与薪水的关系也被异化。拉米雷兹和沙伯特在《发展与教育》中说,学历证书的等级可能会扭曲市场,因此削弱生产力与工资间的联系。在真实的范围内,全世界对正规学校教育的重视在日益增长,这可能增强把学历证书用作找工作的资格证的趋势。因而,不断增长的学校教育个人回报率未必伴随着个人生产力的增长。
学历膨胀会制造这样一种现象:高学历——高薪水——刺激追求高学历——学历膨胀——学历注水——更高的学历。很多院校在本科阶段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而较多的人上了大学,意味着实质的竞争被推迟到下一轮,本科学历的含金量已经不足,要竞争研究生的学历了。这也意味着学生在时间和金钱上需要加倍投入。学历的增发,导致的是学制的延长,以及青少年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而这些要比物质财富更为宝贵。
于是,为了更进一步遴选人才,用人单位的标准也只好水涨船高,在招聘时不断填上更高的学历要求。可以说,整体来看,正是因为本科学历在就业市场中判定和遴选人才的功能不断弱化,以致失灵,才刺激出研究生学历的高需求。由此观之,考研热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就业压力,而非缓解。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调整产业结构,以带动对人才需求的调整,同时改变人才的评价体系,不再迷信学历;另一方面,则要从顶层设计入手,改革教育制度,使之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让高等教育规模与就业市场接轨合拍,不再盲目扩张。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口袋公园 扮美冰城2024/08/22
-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山西方案”2023/03/10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体怎么回事?2022/02/22
- 寒风中这一幕让人感慨:这才是青春的样子!
-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康泰粮库经理孙光亮接
- 潮头观澜丨这座主媒体中心,如何打造冬奥记
- 亲望亲好 邻望邻好——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
- 强军一席话丨军队要能打仗 打胜仗
- 习近平向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致口信
- 微视频丨逐梦冬奥
- 《改变中国的力量》之人民至上篇:美好生活
- 让文明新风充盈网络空间
- 未成年人检察概念曲《奉时光予你》
- 近110亿人次 “流动的中国”充满生机和活力
- 新学期新传承|这座西北小城 在校园里播下诗意的种子
- 高端访谈丨专访马尔代夫总统穆伊兹
- 国际锐评丨中国外贸的“活水”从哪里来?
- 从安倍到李在明,日韩为何接连出现政治暴力事件
- 联合国机构:加沙地带近90%的人口被迫流离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