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当科学家的大学生未必不是好学生
现代社会是多元社会,存在着多种运行机制,也存在多元的价值观,在这样的社会中,人有多种选择,有多种追求,有多种机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似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想当科学家了。据《中国青年报》日前报道,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发布《大学生使命担当调查研究报告》显示,58%的大学生希望成为职场精英,仅有15%的大学生希望成为专业领域内的一流专家。
不少人就“年轻人不想做科学家”进行了争论。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太物质了,心里只想着早点进入社会挣钱”;有人说,大学生都不想搞学术了,国家的未来“前景堪忧”;还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思路太活跃,越来越不踏实了……
好家伙,一个“大学生不想当科学家”的调查结果便和拜金联系到一起,乃至上升到了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恐怕是危言耸听了。首先,根据这份调查结果,“年轻人不想做科学家”的详细表述应当是,多数大学生不想当科学家,并不是指所有的大学生。而且,正如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赵彦云所说:“从社会的宏观数量来看,科学家在职业群里是小的群体。”“15%的比例若放在整个大学生群体来讲,绝对数量还是相当大的。”
其次,“大学生不想当科学家”并不能和“大学生太物质”“国家未来前景堪忧”画上等号,不想当科学家并不代表一定拜金,也不意味着不尊敬科学家、不崇拜科学。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大学生都想当科学家,那恐怕才是不正常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才是社会的常态。
和许多人儿时作文里言不由衷的科学家梦相比,我倒是觉得,这份调查更加真实。真实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听到了实话,反映了现实的情况,经过计算,本次调查各份问卷的信度大部分在0.7左右,最高可达到0.89。这是实然;二是,调查所勾勒出的现实轮廓,正是一个正常社会应有的面貌。这是应然。
现代社会是多元社会,存在着多种运行机制,也存在多元的价值观,在这样的社会中,人有多种选择,有多种追求,有多种机会。当然,对一个国家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家就是先进生产力的制造者和贡献者。对科研的投入,会直接影响国家的科技实力乃至综合国力。这一方面需要吸引愿意从事科研、能够从事科研的优秀人才顺畅地进入到科学家的行列;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让科学家的待遇与贡献相匹配,生活体面有尊严,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的氛围。这也是一个正常社会应有的面貌。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寿县:“文艺+宣讲”让党史学习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网友爆料oner组合岳岳骗p:希望大家追正经明星2021/09/02
- 奥运冠军张雨霏:隔离期间能打游戏太爽啦!2021/08/27
- 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 “小”城市打造志愿
- 张庆伟:持续提升管理保护质量和水平 努力
- 哈尔滨市建立经营业户诚信管理机制 3次违
- @高考生!多所驻庆高校招生计划和方案已提
- 高考期间大庆天气“和风阵雨” 最高气温29
- 大庆孤儿保障再升级 最新政策走在全国前列
- 哈尔滨机场第二通道 迎宾路高架桥施工忙
- 首批"提速办"事项清单公布 失业登记3个工作
- 纪念抗战胜利76周年:传承爱国救国的精气神
- 截至9月3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 中秋假期火车票明起开售!疫情对出行有影响吗?
- 暴雨黄色预警:河南安徽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
- 多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积极评价中国举办服贸会
- 布隆迪政府呼吁停止将新冠病毒溯源问题政治化
- 专访:爱尔兰和中国深化服务贸易合作机遇“巨大”
- 美国20年反恐战争损失8万亿美元 约90多万人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