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多位高考状元垂青香港名校
>>>>>被保送北大又被香港科大录取,考生难抉择
香港高校近年频频从内地挖走师资和优秀生源,内地一流大学被置于风口浪尖上
2005年北京高考冠军陈秀野拒绝清华远投香港科技大学,引发“北大清华顶尖生源流失”的讨论。今年伊始,众多网民在网上撰文:“香港高校将北大、清华扫为二流大学”,原因是香港高校频频从内地大学挖走优秀师资,并以丰厚的奖学金吸引着众多生源的眼球。最近网上掀起的“中国科技大讨论”,众多人则将矛头指向北大、清华的教学制度,北大、清华这些名校被置于风口浪尖。
北大清华面临巨大挑战 就业:清华七成本科生没签约北大毕业生叶小萌正为能找到一份工作发愁。“我现在每天就是不停地发简历,然后不停地去面试,是一个典型的‘面霸’。”据叶小萌介绍,同寝室的几个姐妹,虽然不少找到了“婆家”,但最低的月薪还不到2000元钱。
北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方伟主任介绍,北大今年共有7743名毕业生;其中本科毕业生2970人,预计实际参加就业的约4600人。清华大学就业中心主任许庆红说,今年清华大学毕业生超过7000人,除保研和出国,实际就业人数有4000名;其中本科生1000多人,但目前有70%的本科生还没有实现就业签约。
北大现有在校生3万多人,学生质量和教学质量都在下降。北大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这几届学生素质确实要差了很多。”
学术: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大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很大程度上体现其在国内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号召力。北大清华究竟拥有多少世界级的学术成果和人才呢?相关数据并不乐观。这几年北大、清华的人文影响力与科研创新能力并未在繁荣的中国经济与科技进步中突显出来。与哈佛、剑桥相比,北大、清华在原创性成果、教师质量、科研经费和国际化方面,都与世界一流大学有着很大差距。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表示,北大的总体实力目前肯定是最强的,但问题是北大和其他大学的差距正在缩小。以前北大在人文的各个学科都是最好的,但现在已不是最好了。有些学校在重点发展它的某一学科,现在已超过北大;北大要求把各个学科都做到最好,因此就很容易被后来者赶上。
>>>>>丘成桐:北大引进海外人才大部分是假的
人文精神:北大人文学科没落毕业于北大的青年学者谭五昌认为,北大、清华将被香港的高校扫成二流,从理论上来说不是没有可能。因为作为北大、清华最具品牌影响的人文精神与师资力量正在削弱。上世纪30年代,大批国学大师在这些学府任教,胡适、朱自清、沈从文等,后来的燕园四老: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也是北大师资的典型代表。但在近几年,具备如此人格魅力与学识影响的教授讲师似乎少之又少。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更是坦率地说:“无论是经济学论文发表数量,还是师资力量,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香港名校,都要好于北大、清华。”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表示:“100多年来一直是北大精神象征的北大人文学科,现在已不是国内最好的了。”
体制:管理模式很像官方体系去年,中国当代美术史标志性人物、曾以自由艺术家身份旅居美国18年的陈丹青,因不满清华的管理体制怒而辞职。1年多过去了,清华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受到触动。
“清华集中了很多人才,但清华现有的管理模式很像官方体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象群说,清华模式就是“表格+开会”;各种各样的表格和各种各样务虚会,很像一个官方的管理体系,而不像一个有集体学术氛围的大学。国内外很多大学都突出专家治校和学术大旗。但在清华看不到这一点,没有学术这杆大旗,人家不和你对话。
25岁就成为史丹福大学数学系教授的华人数学大师丘成桐,对中国大学的人才选拔机制提出质疑:“在美国,只要你有能力,20多岁就可当上大教授;但在中国,假如你不是博士或领导出身,即使你有能力,别人也会借机打击你。”
对此,李象群深有同感。清华要求留校学生必须是博士生,虽然个别研究生非常的突出,可能是几十年不遇的优秀人才,但就是因为他是硕士生所以不能留校。
港大注重培养领袖型人才专访香港大学学生事务总监黄依倩
6月24日下午,记者专访了在京出差的香港大学学生事务总监黄依倩。
港大报考人数超哈佛记者:今年内地学生报考香港高校的热情有多热?
黄依倩:今年内地申请香港大学的学生是101134人,我们选取1/3左右的学生参加面试,然后录取300人左右。今年申请哈佛的比例大概是18∶1,我们是30∶1。
培养的是领袖型人才
记者:香港大学与内地的大学有什么不同?
黄依倩:内地大学比较注重基础,把每个人当科学家来培养,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科学家的。香港大学是要培养领袖型的人才,香港大学的机制是比较灵活的。
最看重的是校园文化记者:在港大的网站上能够看到HALL文化,这是怎么回事?
黄依倩:我们的不足是学校小,面积不够大,在市中心。但我们不愿搬个新校址而与过去的历史割裂。港大强调宿舍不是单纯住的地方,它是一个文化的聚合。宿舍打破一切界限,打破年级,打破专业,如果你是中文一年级学生,那么你的同宿舍可能是化学三年级。当然会有交流的障碍,但要打破障碍,才会接受各种各样的文化,欣赏各种各样的文化。
每个宿舍的文化是不同的,有的宿舍是热爱音乐的,有的是热爱旅游的。进哪个宿舍你得去竞争,因为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进宿舍的。我们的宿舍很难竞争,进哪一个宿舍都要过五关斩六将,但我们保障每个非港学生会有一个宿舍的位置。
>>>>>从细节看香港与内地大学的反差
香港高校推行品牌战略招生:今年是去年的两倍
6月30日,香港大学给今年内地申请该校求学的学生发出第一批面试通知,大约有3000名考生接到通知,这是去年的两倍。同时,香港一些大学也在内地展开了宣传战。
刚接到香港大学面试通知书的李刚说,转投香港高校,丰厚的奖学金是让他心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成都女孩李卿曦是今年第一个高考新闻人物。据说她高考还没发榜就手握5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为网罗她,财大气粗的香港科技大学抛出39万港元的全额奖学金。有学者说,这是香港高校今年在内地抛出的第一颗“糖衣炮弹”。
品牌战略:树立名牌形象不惜巨资抢夺优秀考生,对大学品牌有什么影响呢?北大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专家齐国伟认为,香港高校即使最终没有得到这名优秀学生,但新闻效应产生的知名度在品牌方面的价值却是巨大的。一旦产生品牌效应,就会长期拥有名牌大学的美名,就会在学术图腾柱的顶端占据重要位置,人们在评价他们的师资和学生素质时,也会高看一线。香港高校就是要在内地产生这种效果,是和北大、清华竞争的长远战略思路。
陈平原说:“纯粹做数量的分析,北大并不比很多学校强,但是在声名上北大要胜于很多学校。在实的方面北大不占优势,然而在虚的方面北大有优势。”他认为,北大能在前不久英国《泰晤士报》推出的世界范围内的大学排名中排在15位,声名起了重大作用。同样道理,香港高校也会在和内地高校的比较中确立品牌优势。
去年第一次参加内地统招的香港城市大学,今年也是内地考生蜂拥向往的去处。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香港高校,去年不但许诺给17个省市(招生范围内)的高考冠军提供全额奖学金,还将被清华退回的海南高考冠军李洋招至门下,充当了一个“救英雄于困厄”的侠客形象。
对城市大学来说,此举不但打出了知名度,提升了品牌形象和印象分,还将内地高校主要竞争对手清华的冰冷和呆滞的体制凸显了出来。
>>>>>从香港大学面试题再谈高考作文
就业:形势可谓牛气冲天香港的名校毕业生可谓牛气冲天,这或许可以解释内地一流学子将目光从北大、清华转向香港高校的原因。5月25日,香港大学发布“2005年度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显示,该校99%的毕业生就业或升学,平均月薪1.4万多港元,最高月薪达7.4万多港元;该校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已知的聘书多来自国际投资银行、管理顾问公司及跨国企业。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这个调查在高考前出炉是否是港大内地招生人数翻倍的重要原因,但毕业生的流向和起薪是国际上通用的惯例和判断大学品牌成色的重要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