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8日讯 2017年6月7日,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正式拉开大幕。1977年,关闭十余年的高考考场重新开启。迎来了一代又一代人通过高考实现梦想的时代。40年来,高考记录了一代又一代人“知识改变命运”的痕迹。回顾过去的40年,高考本身一直在改变,同时它也改变了无数人的人生命运。
光阴荏苒,四十不惑。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高考如何变革,中国人对知识的尊崇、对梦想的追求从未改变。高考是首青春的歌,主旋律依然是奋斗。
考生家
高考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因此,许多家有考生的家庭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田贵清的人生轨迹于1977年12月25日再次走进高考考场的那一刻发生了改变。从放下锄头到拿起教鞭,如今的他在教育战线上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每年高考时,他都会想起当年的高考。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高考虽没有了“老三届”的压力和艰辛,但生活条件依然艰苦,考上大学就能端上“铁饭碗”,是改变整个家庭乃至一个村庄命运的唯一希望。自1999年开始,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全社会迎来了普通高校的全面扩招,圆梦大学的道路越显宽泛,而此时,上什么样的大学、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成为那个时代高考更为关注的焦点。
今天,高考的第40年,在齐齐哈尔中学考场前,孩子们站在校门口,喊着“加油、必胜”的口号,班主任老师、科任老师纷纷赶来为他们助威,家里几辈人同时陪孩子来高考的场面已经不罕见,亲戚朋友也都纷纷询问关注,有个考生的家庭,俨然已经成为这几天全社会的焦点。已经送走了两届毕业班的班主任老师隋鑫则把今天的考场看成是孩子们人生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和一个过程,而并不是可怕的敌人,他认为时代赋予了当代青年更多元、更自主的选择,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正是高考发展成熟、进步的表现,而这些也恰恰是这个时代发展进步的表现。
高科技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服务于高考的高科技手段也越来越多。其中,防作弊手段就是应用于高考中的一大科技利器。
在过去的高考考场上,如果想作弊,无外乎就是传个纸条,带个小抄,而随着现代化设备的不断增多,在考场上想投机取巧的人,他们的作弊手法也越来越先进。电子设备、手机、无线电纷纷上阵。
现在防作弊光靠过去监考老师的来回巡考显然已经不现实了,各大考场除了在考场内放置电子屏蔽设备外,我市的电子屏蔽车也在各个考点来回巡逻。据我市第三中学校长孙辉介绍,考生进入考场时,除了必要的文具以外,其他物品均不让带入考场,就连手表也是不可以的,每个教室均在黑板上方配置了钟表。同时进入教室前会有一名监考老师手拿金属探测仪进行检测,可以说将所有现如今防作弊的器材武装到了牙齿,毕竟科技也在更新,如果防作弊不能跟上科技的脚步,那就无法保证考试的公平。
高科技还用于服务上,过去的考生如果粗心在临考前出现身份证丢失的情况,可是大麻烦。而今,虽然还达不到现场办理身份证的水平,但是公安部门在户政窗口开辟了绿色通道,考生可以先进考场,由家长去窗口办理,并且办理时间也完全可以立等可取。
准考证
这40年来,每一代人的高考准考证都有着不同时代的气息,也能彰显出时代的特点,在悄然变化中给一代又一代人保留着那份难忘的回忆。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1977年的高考准考证真是相当具有年代感。当时的准考证还是单色或双色印刷,部分栏目需要手写。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准考证由各省、市、自治区自行印制,印刷较为简陋,在规格、形式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在样式上有对折式和卡片式之别,版式上有横版和竖版之分。到了2010年前后,一些省市的准考证从统一发放变成了自己网上下载打印,还有一些省市的准考证由纸质变成了IC卡,考生持IC卡准考证刷卡进考场,可以说更加人性化了,即便不小心丢了,也能很快补救。
今年,在市恒昌中学高考考点,张辛看着儿子走进考场的身影深深地感叹:“我是上世纪80年代参加的高考,现在我的孩子已经迎来了高考。我还记得我当年的准考证,是一张巴掌心大小、颜色泛黄的纸片。如今想来,真是恍如隔世。”
40年时光飞逝,太多人的命运因高考而改变,而高考本身也改变得太多。而那一张张准考证,就像时代的印记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关注度
高考的前几天,各地的朋友圈已经被刷屏。与高考相关的帖子和信息扑面而来,全社会似乎都与高考息息相关。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考的受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高考生,除了本人把高考作为一次永久的记忆之外,似乎外界甚至是家里人都不会过多地关注。而到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家有考生的高考家庭就开始以考生为中心,周围的人也尽量为参加高考的学生提供方便服务。
记者也来到了市第四十五中学考点。距离考试还有1个多小时,学校周围已经开始限行,分流车辆。“这么做是为了维持周边的交通秩序,为考生们营造更好的环境。”铁锋区交警大队的民警如是说。除此之外,记者还在现场看到了一辆随时待命的消防车。在考场附近,不时有一辆辆免费接送考生的车辆前来,他们或是协会组织,或是的哥、的姐,又或者是自发的爱心人士。
“孩子已经进考场了,告诉家里人放心吧!”一位家长正向电话那头的家人汇报情况。“现在孩子考试,整个家族都跟着操心,这两天亲朋好友多次打电话关注孩子情况。”刚撂下电话,这位家长的微信又响了起来……
考场外,除了焦急等待的家长们,还有各商家忙得热火朝天。“您好,看看我们的优惠套餐吧。”“给孩子办张卡吧,暑假来玩一玩。”“订10桌我们还赠送1桌!”……饭店、驾校、通讯公司、教育机构、旅行社等都看中了这个商机,来到学校门口,卖力宣传自家产品,送水、送扇子、送坐垫,想尽一切办法给人留下好印象。
时间点
高考40年,不仅在内容上进行不断的改变,就连考试时间也在随着具体情况逐渐变化着。特别是2003年将高考时间由7月改为6月,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据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多年以来,社会各界对7月高考都存在争议。主要原因是天气炎热,对考生考试、老师阅卷、家长照顾考生等方方面面都十分不利。而且,在我国南方的许多省份,7月洪涝和台风频发,给高考的组织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为此,教育部就高考改期一事进行了调查研究工作。中国气象局向教育部提供了1995—2000年期间逐年6月10日—20日、7月5日—15日全国31个省会级城市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和台风的发生频率等相关气象信息。数据显示,6月10日—20日的平均气温为23.738℃,而7月5日—15日的平均气温为25.326℃;6月昼夜温差在10℃左右,大于7月高考期间的不足9℃,台风的平均发生率和洪水发生率也比7月小。教育部在进行了信息比对、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认定,为全国考生和与高考相关的人群考虑,将高考时间改在每年的6月较为适宜。
一位1983年出生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她是2002年参加的高考,赶上了最后一年在7月份考试,那时候的天气很热,没有空调、电风扇也不起作用,印象最深的是英语考听力的时候,怕有噪音听不清,必须把门窗都关上,想想7月份的天气,在闷热的考场听听力,这感觉现在想想真的无法用语言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