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时期,一年一度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评阅和答辩正在各地“紧张”而“顺利”地进行着。其实,对于那些参与评阅和答辩的人来说,无论是写评阅书,还是答辩现场,都不是一件心情很轻松的事情。
面对一篇篇三年研究生修成的“研究正果”,亲历了充满“人性化”的答辩现场,让很多人的“意外”不由地回归到一种“正常”,很多人禁不住感言:现在的研究生,想不毕业都不容易。
研究生论文质量不高,这已经不是什么让人惊讶的事情了。不过,对于“差”,每一个评为心里自然有了一种关于“差”的思想准备,当然也就有了一种对“差”的理解和标准,而当人们将这些研究生的论文拿到手里时,才猛然发现自己心里的那种“差”的底线早已没有了感觉。不要说论文是否有什么新观点了,即便是最基本的文字基本功都让人不敢恭维,结构散乱,文字武断,废话连篇,前言不搭后语,抄袭痕迹毫不掩饰,错别字连篇,……这样的论文,记得在自己读研的时候,不要说没有这样的事情,即便是有,也不会送到答辩现场的。而现在,这样的毕业论文让我们应接不暇,想在众多的论文中发现一点哪怕是让我们感到欣慰的“亮点”来,都成了每一个答辩委员的莫大的奢望和恩赐……
在整个研究生论文答辩中,学生的每一句陈述、对提出的问题的每一个回答,都会反复地印证着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你是如何的让答辩委员不满意,无论是怎样表达那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道理,最后总是在“人性”的关照声中,让答辩成为一种皆大欢喜的流行时尚……那些积淀在心里的沉重总会被认为是以一种非人性的方式伸张的人情的缺失。这样,原本很神圣的研究生毕业答辩真正成为一种走过场。尽管在有些研究生身上这样一个过程看起来很认真、很严肃、很正规,但是,这仍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谁都不言自明的答辩场上的潜规则。通俗地说,答辩嘛,形式是要有的,也是不能缺少的,在形式上可以允许百花齐放,而在内容所要求的结果上是不能随意说“不”的。
研究生答辩中会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现象,这或者说早在“预谋”之中。从研究生写作论文,他们大概就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论文写出来了,就没有通不过的道理,所以,论文东拼西凑出来了,对论文评阅的大都是整日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老师,好意思会在评阅书上留下不同意答辩的“劣迹”吗?
不可否认,现在绝大多数学校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有外审。不过,想想看,同城评审专家或者本专业的那些人,要么总是一些熟悉的面孔,要么评阅人员的匿名实际上成了一种多余,而对于那些论文评阅人来说,总是觉得若是自己坚持了科学标准来评阅的话,会让自己失去这样一个尽管自己言说不喜欢而又难以割断的市场,最后,反复的矛盾较量之后,市场标准吞嗤了科学标准,结果是:好话连篇累牍,不足隔靴搔痒,反正底线是不能让貌似“公正性”的评语影响了学生的毕业。
当然,答辩的过程也同样是这样,答辩主席通常是一些外单位的专家担任,这些专家能够做答辩主席,名气固然重要。不过,更重要的是要好沟通,近人情,更何况,这可能是一项连续性的工作。而答辩委员几乎是清一色的自家人。自家人嘛,当然少不了对自己的学生有很多“好心的”关照,当这种“好心的”关照变成了一种“溺爱”的时候,原来才发现,学生们能够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是自己一手亲酿而成的。
在谈到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时候,很多人,尤其是导师总会有很多人站出来,将自己置身事件之外,振振有词地对学生妄加批评。其实,我认为,最该真正值得反思的是我们这些做导师的。试想一想,我们的导师如果有点责任心的话,怎么会让有这样多明显硬伤的毕业论文直通到答辩场上来呢?现在很多地方存在着研究生导师“导而不师、师而不导”的奇怪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生导师正在变成一种没有尊严的符号……
“通过是硬道理”,这是目前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中的一条“潜规则”。从这一“潜规则”中我们会发现,这种现象彰显出来的是来自导师身上存在的一种被扭曲了的心理病态,是对自己“神圣”人格的一种熟视无睹和任意亵渎。我们这些做导师的,能不能在紧张之余,好好地反思自己,不要用对自己崇高的亵渎去成就一项不负责任的沉重。现在导师和学生之间老是相互埋怨,我认为,在很多情况下,不是研究生对不住导师,而是导师对不住学生。(本文纯属作者的一点感悟,请勿对号入座,同时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