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不少人把责任归咎于高校扩招。山东社会科学院和山东经济学院部分专家组成的山东省人才供需预测课题组近日发布了山东省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预测报告。研究认为,不能把大学生就业难简单地与高校扩招划等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高校专业结构和经济产业结构两个调整都不到位。
最近三年高校毕业生总体供大于求
山东省人才供需预测课题组研究表明,2007年到2010年,山东高校人才供需的总体状况是供大于求,各学科仅有农学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其余均为供过于求,至2010年,产业需求未能有效吸纳并可能出现人才相对过剩的累计总量有100多万人。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2007年到2010年,山东农学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差额年均为0.34万人。其余供过于求的学科依次为:工学、文学、管理学、医学、理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
专家预测,诸多学科人才供过于求的后果,在2010年可能集聚凸显,人才过剩总量逐年累积至2010年将超过100万人。其中工学最多,预计累计过剩总量达23.57万人;文学累计过剩总量达22.45万人;管理学累计过剩总量达19.62万人。
课题组专家鹿立认为,产业人才需求是决定高校人才培养规模及专业设置的一只“看不见的手”。根据相关数字测算,至2010年,除社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等部门对人才吸纳需求略有下降外,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诸多部门人才吸纳能力需求均有增加。
大学生扎堆热门专业造成就业难
高考过后,报志愿、选专业成为考生和家长面临的又一场考试。报考时的热门专业,几年后在就业市场上是否依然热门?监测表明,热门专业的就业竞争更为激烈,一些冷门专业反倒是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
几年前,法学、文学、历史学等专业在招生市场上用“热得烫手”形容一点也不过分。然而,课题组监测发现,2002年至2006年,这几个专业都呈现供大于求局面,学生就业竞争格外激烈。
自2002年以来,山东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的是法学、文学和历史学三大学科;供需比较合理的学科是农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工学、管理学、医学市场需求明显高于人才供给,成为扩招以来就业压力相对较轻的三个学科。
农、林、水等专业,会让人联想到“苦、累、脏、差”等工作环境,所以问津者寥寥。但是,这些不受欢迎的专业恰恰在就业市场上奇货可居。专家预测,至2010年,农学类专业将会处于供不应求状况,而且供求差距愈来愈大。
鹿立提醒考生,在报考志愿时,一定不要只盯着热门专业,其实热门和冷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选择专业时另辟蹊径,才能在就业时“别有洞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