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考研、出国、创业,所有背负着生存与梦想的压力随着毕业接踵而至,每个大四人都在为各自的明天找寻落点。严峻的就业形势,让这些曾经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卸下所谓的光环,略带一丝忧郁地辗转于形形色色的大小招聘会之间,无休止地投递简历,无休止地面试考核,把一切变得不可思议的现实。
没有哪个群体像今天的大学生一样尴尬而无奈。十年寒窗,高额学费,到头来会有人说:大学生不如农民工有竞争力。他们会被指责:不学贪玩、眼高手低、不通世务、好高骛远、心浮气躁。大学生还会成为争抢眼球的“亮色标签”,什么“女大学生包身”、“大学生不学无术上当受骗”……
“今天的大学生失去得太多,又被要求得太多。”
根据重庆科技学院心理中心教师的调查数据,将新世纪的大学生与上世纪大学生相比,其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呈现出明显的质的差异: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中具有社会理想的高达94.12%,高于2002-2006级大学生72.33个百分点;具有道德理想的高达83.75%,高于2002-2006级大学生75.28个百分点。
上世纪80年代或者更早的时候,大学生是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子”,走出校园不必担心就业。那的确是一个“白衣胜雪”的时代。如果倒退二十年,我也会愿意在宁静的象牙塔内单纯地享受书香。二十年后,大学校园成为等待雇主幸临的后备市场。
“我们需要‘面包’,我们怎么办?”
“毕业之日就是失业之时”成为大学校园里一句可怕的诅咒。大多数学生对学业不敢丝毫懈怠,副辅修,考各种职业资格证,忙于社团活动,主要目的不过是希望能在自己的应聘简历上增加一些亮色。学生社团成了名利场,浮躁情绪和功利主义弥漫在校园里。
文化总是与一定的经济相联系。就像二十年前很难想象商业选秀会大行其道一样,如今的大学校园也再不是二十年前的模样。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大学生,当大学生为生存就业而奔波忙碌,去迎合社会推销自己时,我想不出什么理由可以让校园竖起一道屏障抵挡商业世俗文化的侵袭。
如果你仍然坚持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校园如同象牙塔般纯洁无瑕,又好似一艘文化的‘诺亚方舟’,载着一个个怀揣着青春梦想的年轻人”这样的语句来反衬今天“大学校园被世俗和商业包裹起来”,我只能说,我也愿意还校园一片净土。事实是,新的时代有新的校园文化。(汪东亚 天津师范大学本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