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倡国学,郑州市晋唐书画学校,从昨日开始,把自己印制的10万本《弟子规》,无偿赠送给市内小学,作为学生自律和书法选修课。昨日上午,在黄河路第三小学赠书现场,赠书方的张森校长面对要赠出的5000本书,虔诚跪下。面对众人惊异,张校长说,他对国学的下跪,是希望国人从孩子开始振兴国学,与异域优秀文化百家争鸣。(6月26日《郑州晚报》)
下跪,在当今是一个陌生而暧昧的字眼。“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苍天和娘亲。”往深处说,下跪是毕恭毕敬的虔诚情怀;往世俗说,下跪是对亲情的至诚表达。在振兴国学的名义下,郑州市晋唐书画学校张森向国学典籍下跪,向领书的学生代表下跪,不仅令孩子惶恐,令观者惊异,也令笔者啼笑皆非。笔者啼笑皆非,绝非是对张森的嘲弄,也不是对张校长良苦用心的大不敬。笔者之所以啼笑皆非,是因为笔者注意到,张校长下跪已非首次,张校长推广国学的急切之心原非新闻。
据《东方今报》6月23日报道,昨天上午9时,黄河路三小散学典礼正在举行,主席台上放着厚厚的三摞《弟子规》。由于刚下过雨,主席台上还有些小水坑。“你们知道乌鸦反哺的故事吗?”主席台上,晋唐书画学校校长张森从兜里掏出100元钱说:“谁能说出来,我就把钱奖给他。”接着,张森突然跪在了主席台上,双手捧起一本《弟子规》,恭恭敬敬举过头顶……
这则消息有两处细节令人玩味。一是张森的突然下跪,以致在场的师生面呈发愣。二是张校长不惜用钱做诱饵奖励小学生。先抛开下跪不说,单表奖励就令人纳闷。这种悬赏透露出浓重的垂钓意味,居高临下,自鸣得意,对小学生有轻侮的嫌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原来正是儒家所再三倡导的,也是张校长极力推崇的(《弟子规》有对财富的阐述),张校长为何偏偏拿金钱悬赏呢?
此外,笔者注意到,张校长似乎对《弟子规》情有独钟。《弟子规》是何许来头?众所周知,《弟子规》是儿童启蒙教材,由清朝的李毓秀编写,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讲解了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尊敬长辈,修身养性、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的生活基础规范等等。毋庸置疑,《弟子规》在当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弟子规》毕竟脱胎于儒家学说,根植于封建土壤,如今来看不乏糟粕以及不合时宜之处。比如,(父母)“丧三年常悲咽”,“事死者如事生”,这些教化不仅苛刻而且违背常理。令人诧异的是,如今,《弟子规》颇受推崇。比如,东莞市一大型人才招聘会上,一家传媒公司的招聘海报对应聘者要求第一条是:“熟背《弟子规》”;再比如,河北一家公司用《弟子规》对员工进行思想培训。显然,无论招聘要求还是思想培训,其目的都是让员工俯首帖耳,唯唯诺诺。
最令人困惑的是,当前许多人一谈到振兴国学,就言必称《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就行必穿汉服,就和天价培训班挂钩。殊不知,国学绝不仅仅是一些儒家书籍。季羡林先生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斯言不谬!可为什么一些人总爱盯着有限的几本儒家经典呢?穿汉服也是近年来一道翻来覆去的风景线,试问,将汉服简单异化为国学的符号未免偏狭了吧?至于此起彼伏的天价国学培训班,明眼人一看都知道是发国学财,是欺世盗名,是对国学的羞辱,那种浓艳的铜臭味早已让人掩鼻而走。此外,一谈到感恩教育,就有学校让学生“给父母磕头”;一谈到反腐,就有人向古代取经,号召向包拯、海瑞学习。无须赘言,要感恩未必非得像古人一样磕头;包拯、海瑞的成名之处更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之上,无法复制也不宜复制。
磕头不是坏事,但要分清什么时候该磕,该向谁磕;振兴国学也无可厚非,但要分清什么是国学的精髓,什么是国学的糟粕;向传统学习也未尝不可,但要分清,何谓传统,要弄明白传统这剂药能不能治得了现实的病。总认为磕头了,拿几本典籍贩卖了,开个天价培训班了,就是振兴国学了,如果不是天真就是别有所图。(王石川)
新闻背景:校长向学生下跪无偿赠送10万本《弟子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