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在文章里写,“我们这个城市是不看书的,或者看书但不敢承认,又或者在家里偷偷摸摸地读《尤利西斯》,然后在地铁里要被迫拿着本《一分钟经理》,以免被人当作怪物般耻笑。”不过他说的并不是现在的香港,而是以前的某个时间里的,因为香港不知在什么时候悄悄地变了。 阅读变成了这个城市的一种气质。(7月23日《深圳商报》)
《城市气质》一文的记者描写了香港第一次书展的空前盛况。以为人们是参加迪士尼的免费开业庆典,人们背着登山包、拉着手提箱,排队进场的队伍曲曲折折,有几公里之长,人们耐心地等待一批批轮流进场。甚至引起了一个参加过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美国书展等世界各国书展朋友的惊呼:“天啊,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文化沙漠’吗?难道你能说这是个不爱阅读的城市吗?”
的确如此,香港分明已经不再是传说中的“文化沙漠”城市了。香港之所以成为香港,首先是它的蓬勃发展的经济。香港的经济自由度名列世界第一,人均外汇储备名列世界第二,贸易量仅次于欧盟、美国、日本,名列世界第四,人均年收入更早已跨过2万美元的全球富裕线,而香港不过是面积一千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六百万的“弹丸之地”,能有如此傲人成绩,当然,首先是勤劳智慧的香港人自己的努力。香港人的吃苦耐劳是世上有名的,难怪有人把香港称为“最辛苦的城市”。因此,以前说说香港是“文化沙漠”是有依据的,那么勤苦劳累工作的人,哪里有时间看书啊?我们对香港人的印象也是来自与香港的“武打”及毫无文化含量的肥皂影视剧而来的。
但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香港发展到了今天,物质文明已经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如前所述;精神文明的发展也应是相辅相成之事。这也就是管仲所说的道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香港人早已不是过去的“文化沙漠”了,它已经变得令人刮目相看了。他们不是只知做事的打工仔,他们通过阅读大大提升了他们自身的文化品位和素质。即以读书来看,他们的阅读品位也在扩展,阅读视野是国际性的。难怪台湾的资深出版人说,香港的读者是成熟的,阅读口味多元,由最通俗到最学术,都有人捧场。“香港,其实是藏龙卧虎之地。”而且,阅读已经深入香港人的人心,成为了香港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当阅读变成了一座城市的一种气质的时候,这种城市不比单纯的经济中心更有活力与希望吗?
阅读为何变成了城市的一种气质?我想首先是阅读能够改变每一个人。阅读能使人变得更文明、更理性。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说,通过阅读能让人心更有内涵,能使心灵释放出更多光彩,从而使人的气质与风度显现出来。这寥寥七字,完全揭示了阅读与人文气质及风度的关系。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曾说过,书是他一生最好的朋友。当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在书中能够得到安慰。他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他的庞大的武侠小说系列,得宜于他从小酷爱读书,并从阅读中吸收了大量中华文化,所以,他才能“下笔如有神”。可以说,是阅读提升了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品位,也提升了他个人的文化气质。
这也就是说,阅读不单可以提升每个个体的气质,也可以提升这个城市的所有市民的气质;当阅读改变了每一个个体的时候,这座城市也就可以称为有文化内涵的城市了。当读书成为香港人的一种集体习惯之时,这座城市也可以称得上是有气质的城市了。
阅读为何变成了城市的一种气质?还因为现代城市文明需要自己独特的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东西。而文化是最能展示一个城市的独特风采的。正如国际著名设计师沙里宁所说:“城市如同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读出市民们的文化气质和抱负”。
据资料介绍,全美最大的69个城市(人口在25万以上)参与了2005年度“全美最有文化城市”的评选,评选的内容是六大文化指标:报纸发行量、杂志发行量、书店总数、图书馆馆藏、市民受教育年限和互联网资源量等。美国中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公布了2005年度“全美最有文化城市”排名结果:西雅图力压群雄而荣登首位,华盛顿特区、亚特兰大市和旧金山市分列3至5位。这些城市除了华盛顿特区比较有名之外,其他都不很有名,但它们因为各项文化指标靠前而被评选为“全美最有文化城市”。这说明了即使非常商业化世俗化的美国也还是非常重视文化对一座城市品位的提升的。
文化与财富其实并不相悖,相反,一个民族的阅读量越大,该民族的财富也越多,比如犹太人的年人均阅读量近百本书,而犹太人的整体财富在世上也是名列前茅的。不用说其他民族,在华人社会只要是阅读量大的地区和社会,他们的财富也大大高于那些不阅读的地区,如香港台湾地区之于中国大陆的西部贫困地区。可怕的是大陆国人的阅读量整体都在逐年下降,一个具体数字是“40%的家庭藏书量不到20本”,这个数字说明了中国内地一些地区正在沦为“文化沙漠”。
“沙漠,是一粒粒松散的沙子,而有了水,就会变成丰沃的土壤,阅读,如一汪汪清流,渐渐漫于城市气质之上。”这是《城市气质》一文结语中的一句话,我深以为然。再补充一句,中国人的心田早已被物质填塞得非常干枯了,我们需要阅读这“一汪汪清流”来滋孕我们干枯的心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