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近日发文,要求各金融机构大力推动商业助学贷款业务开展,满足高校学生助学贷款需求。然而,记者29日从高校学生和银行两方面了解的信息都显示,要推动该业务并非易事。
提到国家助学贷款,不少在校大学生都了解得比较清楚,而提到银行的商业助学贷款,不少学生则只是摇头。
“银行的商业助学贷款比国家助学贷款利息高太多了,负担不起,不敢申请。”就读于暨南大学某专业研一的周同学表示,自己已成功申请到了国家助学贷款,利息低且不用抵押任何物品,只需填写各种申请和保证书就可拿到学费。每年能从工行获得6000元贷款用于缴学费,在读书期间可以不用缴利息,工作两年后才开始还本付息,并由国家财政贴息50%,6年内还清即可。
“最开始我怕申请不到国家助学贷款,也曾咨询过银行的商业贷款,门槛很高。”周同学称,商业助学贷款不仅条件苛刻,还要求学生提供抵押物和有第三方保证人,利息在就读期间就要开始缴纳,每年高达6%的利息让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感到压力特别大。
在记者的采访调查中,多数家庭困难学生表示,即使没能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也基本不考虑金融机构的商业助学贷款,更多的会通过向亲戚朋友借等形式来交学费。
对于学生对商业助学贷款“望而生畏”的表情,银行也显得无可奈何。风险高、追贷成本高等原因,令银行对发放此类贷款时显得“格外挑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人士则认为,做好商业助学贷款并非一纸文件就能解决,毕竟它涉及的是国家教育体系、信用体系建设和银行等多个方面,如果不能解决风险和还贷保障等后续问题,这项业务就注定无法很好的开展。(《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