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份最新调查分析报告显示(>>>调查:我国青少年漠视生命 自杀成首位死因),部分在校大学生在遭遇失恋、求职失败后,曾有过自杀念头;近30%的中学生在走进校门的那一刻,感到心情郁闷、紧张、厌烦、焦虑甚至恐惧。
“青少年缺乏生命可贵意识”——如此“结论”,实在让人感到“触目惊心”。从报道看,这不过是一次小范围内的抽样调查所得出的片面结果,而调查受众是当地4000多名中小学生。不知道本次调查采用何种方式展开,方式是否科学规范,但我们知道,即便调查反映了一个“真实的结果”,也不具有普适性。
生命教育,对于青少年来说,自然是很重要的。从生命的价值出发,引导青少年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什么时候都不过时;可如果是戴着“青少年心理不健康、急需矫正”的焦虑墨镜,去组织教育课题,显然是很荒谬的。青少年自杀等漠视生命的举动,只是个别现象,“以偏概全”只能说明我们的心态出现了问题。
毋庸讳言,当代青少年群体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也要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已经较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前所未有的就业生存压力面前,有一些心理素质脆弱的青少年走上了毁灭自己的不归路,这意味着什么又警示着什么?无论如何,把“社会问题”的产生根源推给青少年并一味批评或者“呼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陈孜睿)
新闻背景:调查:我国青少年漠视生命 自杀成首位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