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正陆续开学,关于资助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成为近期舆论的一个热点。其中有两则新闻格外引人关注:一是《楚天都市报》8月22日报道,湖北省襄樊市几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一年多来,没有说过一句表示感谢的话,被当地总工会取消受助资格。二是《中国青年报》同日报道,全国首例国家助学贷款信用保险近日在云南赔付,云南农行拓东支行获得华安保险公司为大学生违约支付的24笔共两万多元赔款。
近年来,部分贫困生受助不思感恩、借贷不守信用的现象比较严重,引起人们的深切忧虑。媒体去年曾广泛报道,台湾老人殷昌杰在厦门6年资助上百名贫困大学生,他们竟无一人道谢,毕业时无一人向他告别,他住院时无一人来看望。另据教育部统计,截至6月末,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欠贷率高达28.4%;业内人士指出,这比普通消费贷款的欠贷率高得多。
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部分大学生道德水准如此、社会责任感如此,这不由不令人痛心。然而,痛心之余,我们也不妨反思一下:光顾给钱的资助方式是不是值得改进?是不是应更多地从精神上给予贫困生资助?
对部分贫困生来说,物质贫困往往会带来精神上的贫困。经济困难导致他们不能过上与其他同学一样正常的生活,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自卑、抑郁、焦虑、孤僻……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日长天久,这种心理问题就可能成为根深蒂固的心结,侵蚀着人的意志和信念,促使他们形成一种不思进取、自暴自弃、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甚至反社会的人生态度,从而影响到一生的命运。与物质上的贫困相比,这种精神上的贫困更加深刻而持久,更加难以克服,并容易与物质上的贫困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也更加可怕、更值得我们重视。笔者以为,部分贫困生不会感恩、不守信用,除了道德因素,与这种心理根源不无关系。
人的解放首先是精神上的解放。如果我们只是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生,没有帮助他们摆脱精神贫困的奴役,就等于光治标不治本,也不符合我们人才培养的目标。不论是国家助学贷款还是学校、社会设置的各种救助基金,如果给了钱就了事,部分贫困生习惯后,就容易把贫困当作受助的资本,产生“受助是理所当然”的依赖心理。实践证明,激发和培养他人的自尊自强精神,使其有动力有能力实现自我发展,效果比单纯给钱给物要强得多,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目前我国在农村地区的扶贫工作,重点已从单纯的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不会天生从人脑中产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意识的培养。所以,我们在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还应当积极对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和道德教育,也就是精神扶贫。目的是在支持他们完成学业的同时,培养其形成自强自立的精神,健康向上的人格,诚实守信的品质,努力报效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能够昂首挺胸地走向未来。这是一项比经济资助难度要大得多、但意义也大得多的工作,需要我们付出相当的努力。
“精神扶贫”的方式宜多样、生动,注重让贫困生在实践中体验真善美。比如学校可组织他们勤工助学,做义工,捡废品卖钱资助老人院,等等。可喜的是,有些地方已做了类似的探索。如《人民日报》8月22日报道,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电气工程系推出的爱心助学基金规定:受资助者可在适当时候,向基金捐赠不低于自己受助的金额,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借此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