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教育  >  校园  >  心灵诊疗吧
搜 索
将批评化为动力 在自尊被挑战时接纳自己
2008-01-24 09:55:5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回想一下,从小到大你挨过多少次批评?被批评的感觉如何?让你记忆最深刻的挨批是因为什么?

  挨批并不陌生,绝大多数人多少都经历过。那些比我们地位高、对我们影响很大的人,掌握着批评的权利,比如老师、长辈或领导。严肃、严厉常常是挂在批评前面的修饰词。

  挨批时的典型感受包括头皮发麻、心跳加速、难堪、尴尬、恼怒等,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如果是受到私下批评,还不至于那么叫人痛苦,毕竟别人都不知道,影响有限;而要是像文中的赵雨和张澜一样,受到了公开批评,虽然没被点名,但这份心照不宣,却让人非常难受,如百爪挠心,叫人难以消受。

  批评,尤其是公开批评,严重挑战着人们的自尊。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都有尊重需要,例如希望维持良好的自我形象、坚信自己的价值以及被人认可等。尊重需要是一种缺失性的需要,对个体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必须得到满足。而批评是对人的否定评价,本身就是一种惩罚。而公开批评,使被批评者的错误赤裸裸地暴露在众目之下,这一状况带来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批评还挑战了人们的另外一个缺失性需要:安全需要。作为刚留校的年轻教师,赵雨本在人群中自在逍遥,那次重大教学事故和不点名批评,突然使她成了风口浪尖上的人物,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她的存在似乎被放大了,仿佛老有眼睛时刻盯着自己,说什么、做什么都觉得别扭。而张澜本来很享受她的白领新工作,也在女上司的火眼金睛之下,变得谨小慎微、终日惶恐起来。这看似保护的不点名,让同事猜疑,让自己憋屈。所以文中的赵雨“真想拽住每个人大吼”。可见,这种不确定性加深了人的不安全感,让当事人非常难受。

  当然,换个角度来看,领导对下属的不点名批评常常是出于爱护员工的好意。然而,善意如果不注意方式有时可能招致相反的结果。周伊柏的新领导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使她被同事误会,进而被反感和孤立,这可是周伊柏本人万万不想的。

  其实,无论从管理还是教育的角度而言,批评都不是激励人、培养人的最好方式。相反,作为一种惩罚,批评从来都被证明是下策。它使人产生恐惧和焦虑,让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妨碍对认知、审美及自我实现这些更高的成长性需要的追求。批评还可能导致逆反和抵触心理,给上下级、亲子、师生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作为管理者,挖掘下属的正向资源,使其充分发挥所长,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更有利于激发下属的潜能。“士为知己者死”,一个被充分欣赏和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员工,通常会竭尽全力工作的。

  作为上司,了解和尊重下属也非常重要。如果正义感强的新领导能够更细致地了解周伊柏的真实想法,我想他一定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