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一番奋力厮杀之后,2006年9月,我如愿以偿地考入了这所心仪已久的大学攻读研究生。
对于研究生课程,我曾心驰神往——这所学校的新闻传播类专业颇具盛名,业界的众多知名人物皆出身于此。也许是传媒专业的特点,学校的老师和一般大学教师相比总显得富有激情而高调,甚至一些教师本身就是名头响当当的人物。
可是一年的课上下来,关于某些老师的上课方式,有些话,却不吐不快!
“空中楼阁”型
对于占学生总数五成以上的跨专业学生而言,包括我在内,一门课程专业知识的系统传授,其重要性无异于建筑物的地基,但有些老师偏偏钟情于一种在我看来犹如构造“空中楼阁”的上课方式——指定某个范围的题目,将学生分组,要求其制作PPT,并轮流派代表上台演讲。这样的授课方式大多在课程的第三、四节课即启动,一轮转下来,半学期的时间已如流水般悄然逝去,老师倒是乐得轻松,每次学生演讲过后稍作点评即可。
第一次上课还感觉新鲜,毕竟是在读研啊,瞧,多重视实践水平和协作能力的培养啊。题目一领,大家立刻满怀激情地开小组讨论会、分配任务、上网搜集资料、统稿、制作PPT,忙得不亦乐乎。可是这样的学生讲解听多了,只发现PPT的形式倒是越来越炫,内容却总是网上资料的华丽堆砌。且不论网上资料的可信度几何,听着那些明明自己也是一知半解的同学一本正经地在讲台上大摆××主义、××学的玄乎,总觉得有些可笑。
对于我们这些“80后”来说,不够优秀的老师尚且不一定能镇得住课堂,更何况资历和程度大多相距不远的同学,谁能对谁服气?渐渐地,好像大家也习惯了老师的这种上课方式,老师省力,对我们自己而言何尝不算轻松:除了轮到自己所在的小组上台时会正襟危坐、全神贯注以示捧场,其余时间大多非常麻木地坐在教室里,很坦然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不关心谁在说什么,在强调什么。
大半年下来,除了使用网络搜索引擎和制作PPT的能力见长,专业基础却依然薄弱。
徒有其“表”型
这所谓的“表”,指的不仅是课名时髦、老师的名气响亮,更指的是包装在课堂内容外的华丽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