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5月22日,几位灾区儿童正与来自香港的社工黄华清(右一)聊天。当日,9名来自香港社工团体“无国界社工”的心理辅导人员来到绵阳市受灾群众安置中心对灾区儿童进行心理疏导。据了解,此项针对地震灾区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将持续半年时间。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冯晓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郑新蓉27日在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访谈时指出,汶川大地震对青少年、儿童可能产生的心理伤害是多方面的,而且灾区之外其他地方的孩子也可能在心理上留下伤痛。专家强调要避免一些心理干预没有针对性,也避免有些孩子因为被过度打扰而产生负面效果。
两位专家认为,地震发生以后对青少年、儿童可能产生的心理伤害是多方面的,有短期或者长期的影响。这个影响可能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是不完全一样的。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怎样帮助儿童消除这个事件给他带来的影响。对于小一点的孩子,首先是接触他的家长本身,不要让自己的消极情绪影响孩子,同时建议一些专门的教育机构比如社区儿童活动中心等实施帮助,幼儿园、小学的老师应通过游戏等方式帮助儿童尽量恢复到正常生活中来。不光是对灾区的儿童,其他地方的孩子,由于四川汶川的地震实在是太惨重,也给他们心理上留下了伤痛,甚至有一些孩子会产生比较明显的恐惧、担忧,很难集中注意力来做其他的事情。包括灾区和非灾区的教育工作者已经发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有关地震或者灾难知识学习上,而不是过度去报道或者宣传地震灾害带来的恐怖后果。同时非灾区的低幼年级的学生,教师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
专家说,目前在灾区,有一些孩子夜里经常睡觉惊醒、害怕、没有安全感,甚至在12、13岁男孩子中间也会出现这种现象。另外,我们还看到,不说话,类似很自闭的一种情况,面无表情。还有一类孩子,尽管家里人没有伤亡,但是这种地震灾难,给他们一种过度恐惧,并带来一种兴奋,导致他们睡眠不好、饮食不好。目前有一些心理干预的专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做心理辅导等具有积极意义的工作。
专家在灾区心理援助方面建议,第一,从目前来看,最好能够培训当地的成年人,包括教师和父母、亲属,由他们来关注儿童的心理变化,给孩子一些心理上的帮助。因为他们最容易了解孩子们的情况。第二,现在的心理干预或者心理帮助可能只是一种应急的,也是比较临时的,常常这几个人三天来了,五天后就走了,很难了解一个孩子真正的心理变化,无法固定地做一些心理上的干预。所以在灾区的心理干预应从比较应急、自发的状态慢慢变得有组织、有协调,避免一些心理干预没有针对性,也避免有些孩子因为被过度打扰而产生负面效果。
嘉宾简介: 冯晓霞 女,汉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学前心理学。曾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学前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主要著作有:《幼儿园课程》、《世界教育大系·幼儿教育》等。主要论文有《交往与个体心理发生问题的几点思考》、《当代社会与当代儿童》、《以活动理论为基础建构幼儿园课程》、《中国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为幼儿教育民主化而行动》等。 郑新蓉 女, 汉族。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教育基本理论、性别与教育、教育法与教育政策。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改革进程的研究》、《妇女与社会性别学导论课程建设》、《赋教育以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教育法学概论》。(来源:人民网)
相关阅读 专家:参与救援或过度关注灾难都会产生心理问题
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除了受灾群众,灾区以外的广大群众和参与地震救援工作的有关人员都可能面临心理障碍。今天,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心理医生分别对消防总队的战士和灾区归来的新闻记者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及干预。
专家指出,灾难救援人员通常被误以为其平时的训练与经验,足以应付灾难所带来的心理伤害。实际上,面临重大灾难时,救援人员天天都要高强度超负荷地工作,面对惨不忍睹的状况,还经常面临余震等安全威胁。他们很容易出现不良的身心反应。而普通的公众,连续半个月不断接受灾难的画面和信息的刺激,也开始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记者廖怀凌、实习生陈燕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