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门屡发新规,教育顽疾却毫无起色。相反,针对新规旧律,当前中小学教育还形成了多项潜规则。除择校费、奥数问题等,诸如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却争相择校,不得选拔性考试却依然在考,不得分快慢班或实验班就变相成创新班……其积弊之深令人震惊,发人深省,央视在近日报道中就罗列出了教育八大潜规则。那么,对于这些潜规则的滋生,家长、教育专家、业内人士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教育顽疾是否是真的无药可治?本报今日起开通热线电话0431-960011,欢迎广大读者参与探讨。
学生家长:
其实就是“钱”规则
说起教育潜规则的这些话题,很多望子成龙的学生家长都表示深受其苦。而更有家长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的教育潜规则归根结底就是“钱”规则。
市民李女士的孩子现就读高一,因今年中考成绩不理想,她千方百计将孩子送进了长春市某重点中学,仅仅开学至今两个月时间,择校费、人情费、课后请家教等已花费了8万余元。“为了孩子,再多的钱也要掏呀!周围的同事、同学不都这样嘛!这叫有苦难言、甘愿受罪。”
教师声音:
家长须改变教育思维
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省教育学院综合部主任宁丽静认为,在关注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更应学习新观念和教育理念,而不应一味地用老思维来培养孩子。当前新课程改革在教学中全面推进,它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考试成绩不再是唯一的评价学生标准。在此转变过程中,家长起主体作用,不应一味地把孩子逼进名目繁多的课后班、特长班,要让孩子各方面能力均衡提高、健康成长,而不是用全部财力、精力培养出高分低能的未来事业接班人。
教育专家:
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一位多年从事教育工作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目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择校、奥数、私设重点班、有偿家教等现象,归根结底是中高考应试教育催生的产物,而目前应试教育的根本性转变恰是最难的,并不是国家或者各级各部门不愿意推进素质教育,而是教育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部分形成了一个产业,围绕它形成了各种教辅教材市场、培训市场……教育改革推进起来需要破除一些群体既得利益,因而很难。
社会学专家:
教改政府需引导到位
教育改革如何进行?不合理教育现象怎样才能消除?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付诚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教育改革不是单纯一个学校,一个地区的事情,需要全社会联动、共同努力,国家要引导到位,各级管理机构责任要明确;其次,要正确认识市场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及时调整二者关系,让市场更多地为教育发展起正面作用;最后,要把教育作为公共产品,从国家战略发展、民族振兴角度来推进发展,加大、加快投入力度,为将来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